回首頁聯絡我們加入最愛
帳號:
密碼: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您的位置:首頁 > 專題報導 > 顧問專欄
問專欄 Consultant column
 
中國為何加溫貿易戰?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院士 劉孟俊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

7月底第13輪美中貿易談判雙方代表無功而返。原本美國對3000億美元大陸商品加徵10%關稅一事,已將部分商品推遲至12月15日實施,同時也延長華為臨時許可證效期90天。正當美中貿易談判氣氛看似有所轉圜之際,陸方在23日晚上突然強硬宣布,將自9月1日與12月15日起,對美國約750億美元的商品分兩批加徵10%與5%不等的關稅,並在12月15日起恢復對美汽車零件加徵關稅。 

陸方的回應大出美國意料之外,也引發美國總統川普高度不滿,旋即宣布再度提高關稅以作為報復:原本對大陸25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從10月1日起由現行的25%提升至30%;原定9月1日起對大陸3000億美元商品課徵10%關稅提高至15%。川普更直接策動美國企業「離開中國」,遷回美國參與美國的再工業化,生產基地或遷至第三地。 

美中貿易戰發展至此,局勢急遽惡化,雙方9月能否重回談判桌仍難料。陸方為何於9月恢復談判前夕態度突然轉為強硬,筆者認為有其談判策略與時機上的考量。 

首先,大陸似已轉變其貿易戰的因應戰略,由原本期待和談磋商轉為「新長征」的長期抗戰心態。故戰略上更多轉向激發一致對外的民粹愛國主義,組織「統一戰線」,形塑美國貿易政策不利世界經濟的氛圍,致力凸顯美國與他國的經濟矛盾,以及美國社會與華府的衝突。同時,也靜待美中情勢的可能轉變,包括美國的經濟情勢、川普選情等,利用時間的拖延,有利中方爭取拆解金融與債務危機引信的時機。 

其次,大陸談判策略開始反守為攻,展現出爭奪美中貿易談判主導權的意圖。陸方代表劉鶴提出要達成貿易談判的三大先決條件,包括美方應解除華為禁令、雙方取消所有懲罰性關稅,以及談判文本的「平衡性」,即「中美應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本著善意和誠信。」此一談判先決條件一改之前模糊不清的軟弱回應模式,已能清楚表明大陸在談判中的訴求和底線。 

最後,美中貿易戰內涵擴及科技、貨幣乃至於國際政治關係等各層面。近來美方對中方如華為等5家電訊設備、系統與服務科技企業,依循2018年的《國防授權法》採取禁令,充分突出美中衝突超越單純的經貿面向。諸如,此前美國因國安問題實施科技出口管制,人民幣大貶,乃至於南海、朝鮮半島問題、一帶一路和印太戰略的衝突等,都反映出美中關係日趨多元分歧與緊繃的態勢。 

而最關鍵的是,近期大陸面臨香港反送中抗爭與美國對台軍售等事件,均深刻挑動其最敏感的神經。處理香港抗爭與美對台軍售正處於「雙矛盾」的兩難局面,一方面需顧及國際大國崛起的正面形象,又必須回應國內諸多勢力的批判,或許其最佳策略仍是轉移國內注意力,將炮口一致向外,共同抗美一途;同時,亦可取得宣洩國內經濟下滑的不滿情緒,貿易戰無疑是合理的代罪羔羊。

我要收藏 TOP 回列表頁
 
 
顧問專欄觀念平台-美中經濟脫鉤 是現在進行式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院士單驥國立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當美國拒絕一切中國優勢科技產品進入美國市場,而中國也自主地發展...more
顧問專欄櫻花國度的困境行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院士楊雅惠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櫻花國度日本,曾多年擁有經濟輝煌歷史,自1968年開始,其GD...more
分析師專欄基於光保真度Li-Fi之XR應用發展
 
 
 
 
 
版權所有 © 2012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尊重智慧財產權 請勿任意轉載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