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聯絡我們加入最愛
帳號:
密碼: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您的位置:首頁 > 專題報導 > 顧問專欄
問專欄 Consultant column
 
疫後產業振興 追求共好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院士  張寶誠
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
 

當1989年英國經濟學家皮爾斯在綠色經濟藍皮書,首次提出綠色經濟概念,後續許多學者持續倡議,並引起各國家、企業甚至人民的共識。30多年來,人類為了發展經濟,不斷在尋求一個平衡式的循環,但疫災卻造成人、物、境各項衝擊。

 面對疫後越來越嚴苛的經營環境,如何再度平衡,不因疫情而回到一個損耗式經濟發展模式,而是以突破思維去打破零和關係,以有限資源創造更大價值,去追求平衡式經濟的共好關係,並在振興經濟路上莫忘人物境共好,成為大家必須重視的課題。

 人造物改境,關鍵在人,希望經由人使物境變得更美好。2008年金融海嘯後十多年來,全球經濟已經不再高度成長,取而代之的是漸進式復甦,當前 Covid-19還在發生,即使疫苗出來也不完全解除人類心理恐懼,全球消費者呈現悲觀,不確定性將使消費者趨向理性消費,整個經濟脈動與活力也將持續受到影響。

身為經營者,要提供產品、服務來創造消費,試想:簡約奢華會走向什麼趨勢?大數據洞察讓行銷策略更加量身訂作,超個性(人)化需求將以獨立消費個體取代把消費者分類及歸類的思維,當消費和所得走向M型化兩端的結果,中產階級將追求更加具價格吸引力、時尚及美感兼備的產品與服務,如同節日限定、設計精美、配戴舒適的台製口罩,持續在通路和市場創造話題一般。

 如何在動態發展中持續追求平衡的境界?關鍵在成長。每個企業組織都希望永續經營,多少年可以稱為永續?我認為,N個百年才是所謂的永續。

 從產業發展來看,面臨極端氣候、糧食短缺、人口老化、少子危機等挑戰,台灣小農經營模式,為了達到自給自足、生產力提升並獲得利潤產值,智慧農業是必然發展途徑,以科技手法將傳統農業生產率提高,無人機巡視農場解決勞動力問題,資訊蒐集分析以提供耕作環境優化決策,未來以智農務農ROI可謂一目了然。

 再者,數位轉型是企業邁向智慧化經營的體質轉變過程,無論是製造業或是服務業,最終目標在實現以人為本、及時反應、大量客製化的智慧製造或智慧服務能力。目前多數企業積極改善營運系統化及數位化的基礎,如何以數位聯結思維,建立企業長期經營發展策略,創造顧客價值與獲利,讓數位轉型落實成效,是必要加速的課題。

 台灣產業群聚發展的普遍程度,在全球僅次於義大利和美國,無論是技術群聚,亦或是特定市場商業主題群聚,企業和企業間應加速打破零和思維,建立互利共生的商業模式,形成體系對外輸出,鏈結國際資源開拓跨域市場。本中心從2007年開始在產業中推動生態系跨域發展,目前已形成6個生態體系,體系成員講求互利共生,不僅是情義相挺,過程中商業模式更具競爭力,以新南向市場為目標,從最難的通路,一路連串B2B到B2C走向新南向國家。

 疫後產業振興之道,我們都離不開這個環境,人物境共好在於平衡、成長、共生,企業如此,人生不也是一樣如此!

我要收藏 TOP 回列表頁
 
 
顧問專欄人工智慧帶來的商機與隱憂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資深產業顧問杜紫宸中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座教授自從2022年底ChatGPT炫麗上市,輝達(N...more
分析師專欄極適合戶外用途的超級材料:芳香族聚醯胺纖維Kevlar
顧問專欄一葉知秋…當蘋果不再造車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院士單驥國立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在蘋果公司一夕間宣布終止其投資數十億美元、長達十年的電動車造車...more
 
 
 
 
 
版權所有 © 2012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尊重智慧財產權 請勿任意轉載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