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聯絡我們加入最愛
帳號:
密碼: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您的位置:首頁 > 專題報導 > 顧問專欄
問專欄 Consultant column
 
台灣人力資源問題探討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資深產業顧問 張忠本



台灣的人力資源問題(一)是基層勞工失業率高、薪資水準偏低,十年來實質薪資負成長;(二)是高階人才薪資偏低,為近鄰國家挖角,台灣人才流失。

(一)台灣受薪階層,目前平均月薪4.65萬元,換算時薪$236元,低於韓國$363元、日本$805元。新加坡與南韓非農勞工月薪是台灣的2.1倍及1.7倍。十三年來台灣實質平均薪資是負成長。分析其原因在:

1.經濟成長滯緩

台灣薪資負成長及年輕人失業率偏高,原因首在台灣經濟成長滯緩。經建會尹啟銘主任在「布局」一書中,將2000~2009年定為「失落的十年」,這十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從前十年(1990~1999年)6.3%,降為3.4%。

2.公司家數減少

因此台灣每年新設立公司數自1990~1999年平均46180家,降至2000~2009年之37430家。解散、撤銷及廢止家數則自前十年平均19937家,增至失落十年之38235家。失落十年,台灣較前十年共減少270480家公司。

3.產業生產外移

台灣接單、海外生產,2000年時僅佔13.3%,2009年高達47.9%;資訊通訊產品比例更高,同期間自25%升至82%。

工廠外移,造成失業率提高,平均失業率自1990~1999年2.04%,增至失落十年之4.41%

失業原因在2000年時,以「對原來工作不滿意」佔最大宗40%,2009年卻降至22%;而因為「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則從2000年升至2009年63%。

4.教育結構失衡

大學教育程度者失業率增高,大學以上勞工去年底失業率5.26%,為各教育階層最高;失業人數自1999年佔全體失業人口10.4%,升至2009年之27.8%,顯示教育結構嚴重失衡。

台灣在1999年~2008年大學院校自105所增至147所,大學畢業生自8.7萬人增至23萬人,碩士畢業生自1.5萬人增至5.4萬人;博士生自1300人,增至3100人。反之二專、五專技職專科學校,同期間自36所減至15所,畢業生則自12萬人,降至2.8萬人。

專科學校重實務,大學重理論。結果我們少了一流的專科技術員,卻多了三流的大學生。為了改制為綜合大學,勢必擴增一些文、法學科,讓原已過剩的文、法學科畢業生更難找工作。而企業界又普遍感受到技術工、工程師及科技人才之不足。我們放任擴充的大學教育,似無考慮到學生就業供需問題。

5.退休年齡延後

勞委會將勞工強迫退休年齡自60歲延長至65歲,擠壓了無經濟能力之年輕人的工作機會。年輕人失業增加,基層薪資水準因此升不上來。該退而不退的老年人卻可依薪酬制度繼續加薪,才會有中油公司200餘位保全人員年資平均32年,平均月薪6.7萬元之荒謬現象。

6.員工分紅配股

台灣科技界少有的員工分紅配發股票制度,導致員工大部份收益無法反映在薪酬中。公司股票市價愈高,員工實質所得與薪酬差距愈大;如聯發科股價$200,一位員工若發紅利10萬元,依面值計算之股票1萬股,市值則等於$2百萬元,因而造就大批科技新貴。這些科技公司因此底薪多不高,但以紅利配股彌補,得以延攬眾多人才。但也因此將企業界名目薪資標準一併拉低。惟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後,這種扭曲現象已獲得校正。但一般科技公司「獎金(含激勵獎金及員工分紅)」比例仍高達員工全年收益之50%。也就是說台灣科技公司員工薪酬中,仍有一半所得未反映在名目薪資標準上。

()高階人才流失與肥貓條款

台灣一方面在科技界有員工分紅配股造就的科技新貴,另方面工研院、學術機構人才又因薪酬偏低,紛紛被國外挖角。

其實近年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北大等學術機構,早已在台灣以2~4倍高薪招募台灣科技及管理教育師資。

台灣不僅學術機構的科技、管理人才待遇偏低,政府中高階文官待遇也偏低。富經驗的中高階官員多在壯年選擇退休。諷刺的是立法院及媒體卻在大肆抨擊證交所、公營行庫,及工研院、國衛院等研發機構高階主管薪酬太高,將其比作「肥貓」,訂下肥貓條款,管制薪給。

台灣所謂的「肥貓」薪資也僅及新加坡相對機構高階主管薪給的四分之一。也不及台灣民營金融機構或民營企業相同資、學歷專業人才薪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這些專業人才在國際間有其互通性,台灣薪酬過低,人才就外流。

新加坡在過去幾年大幅提高高級文官薪酬,就是為了網羅一流人才在政府部門服務,新加坡政府的效率與廉能其來有自。社會主義的中國也能以開闊心胸高薪招募海歸派及國外人才。中國知道只有先進的人才與技術才能迎頭趕上先進國家。

惟有台灣是個濫情理盲的社會,講求齊頭式平等。社會仇富與反權威心理,排擠優秀人才。造成高級人才貢獻付出與薪酬不成比例。另方面基層公務員又缺乏考核與淘汰制度,形成冗員充斥的勞逸不均。

民意代表及媒體人在批評所謂「肥貓」薪給標準時,應有客觀角度、國際標準、專業認知;不要譁眾取寵,泛政治化與民粹化。


 
我要收藏 TOP 回列表頁
 
 
顧問專欄人工智慧帶來的商機與隱憂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資深產業顧問杜紫宸中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座教授自從2022年底ChatGPT炫麗上市,輝達(N...more
分析師專欄極適合戶外用途的超級材料:芳香族聚醯胺纖維Kevlar
顧問專欄一葉知秋…當蘋果不再造車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院士單驥國立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在蘋果公司一夕間宣布終止其投資數十億美元、長達十年的電動車造車...more
 
 
 
 
 
版權所有 © 2012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尊重智慧財產權 請勿任意轉載網站內容